STORY 我/在/潭/中/這/三/年
“王娟——”
“哎——”聽到窗外好友的呼聲,我一邊回答,一邊拿起書包跑出門。我們蹬上自行車,一路向北,或沐浴晨光,或頂風冒雨,有說有笑地駛向?qū)W校。
記憶中,我常常以這樣的方式,開啟一天的潭中生活。
我于1999年進入潭中,2002年畢業(yè)。在這所沒有補課和晚自習的省級重點中學,我不需要沉迷于書山題海,這在當時是很特別的。
正因為如此,離校20年,關于潭中的許多美好至今仍歷歷在目:跳長繩比賽中,和同學們穿梭于起伏的長繩間,努力挑戰(zhàn)速度極限所帶來的成就感;放下課本和試題,隨英語老師花兩節(jié)課看完一部英語原聲電影的欣喜感;拋開高考科目,聽音樂老師全情投入地解析名曲所獲得的愉悅感;在閱覽室里輕踏木制樓板覓得心儀之書的滿足感……這點點滴滴,折射出潭中教育的長遠眼光和開放心態(tài)。
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說過:“所謂大學者,非謂有大樓之謂也,有大師之謂也?!蔽矣X得,不僅是大學,所有的學校都應以“師”之風貌奠定校格之基礎,從而衍生出一校之風乃至興衰。
回憶潭中生活,我很慶幸自己遇到了許多好老師,譬如我的兩位語文老師。
第一位語文老師是時任副校長紀群英老師。在繁忙的教學和校務工作之余,紀老師堅持每天批改學生日記,并逐篇予以回復。就是在這樣的師生交流中,紀老師發(fā)現(xiàn)了我入學初期的不自信,并適時引導,讓我豁然開朗。
第二位語文老師是人稱“楚士”的楚紅輝老師。課堂上,楚老師手持粉筆,在黑板上的書寫唯美流暢,講課更是如“仙人指路”一般,帶領我們撥開迷霧,探尋到一篇篇好文章的精、氣、神。在楚老師的啟發(fā)下,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大增,寫作水平亦突飛猛進。
初入潭中時,我在9910班。9910班是潭中創(chuàng)設的第一屆素質(zhì)教育實驗班,班上的學生都是經(jīng)過中考和入學考試雙重選拔的。在這樣的班級,“見賢思齊”是大多數(shù)學生向上的直接動力,我亦如此。但最讓我懷念的,還是學生之間坦誠的交流和分享。
高二時文理分科,我選擇了文科,轉(zhuǎn)到了9906班。9906班不乏文采飛揚的同學,有的擅長旁征博引的議論文,有的擅長清新雋永的記敘文,也有的不拘于文章形式而自成一派的。受他們影響,那些讓我有所感悟的事件和人物,在我心里明亮起來。賞文、讀書、構(gòu)思文章并付諸筆端,便又成了我潭中生活的一件樂事。
三年,對于潭中來說,僅是薄薄的一頁。如今,潭中建校已120年。120年間,潭中學子如云,取得成就之人亦不在少數(shù)。為此,我備感驕傲,更將以前賢為激勵,踐行所學,不負師恩。
最后,祝潭中積歷史之厚蘊,宏圖更展,再譜華章!
文字 | 王娟